EN

惠安石雕的“前世今生”

发布时间:2020-02-14点击量:4304

惠安石雕可谓誉满天下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,2015年惠安县更是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评为“世界石雕之都”,在全球范围的雕刻领域大放异彩。

千百年来,惠安先民融中原文化、闽越文化、海洋文化为一体,秉承晋唐之遗风、宋元之神韵、明清之风范,使源于黄河流域的北派雕刻艺术,逐渐融会为细腻精致、纤巧灵动的南派艺术风格,并伴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日渐繁荣,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。

追源溯流,惠安石文化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其石雕工艺可追溯到距今三、四千年前的闽南新石器时代。1986年在惠安涂岭发现的商周时期蚁山遗址曾出土了多件小型石锛,带有浓厚的福建沿海地区石器特色,可见当时的惠安石雕工艺已经萌芽,其石质工具经过原始打制成雏形后,再作细加工磨制成有地方特色的石器,已具备一定的工艺水平。

2.png


而就石雕工艺品而言,迄今发现最早的惠安石雕应该为惠安涂岭九龙岗林禄的陵园石刻,经考证已有1600多年历史,林禄正是晋朝时期“北人南迁”的领军人物,因此也有了“惠安石雕1600多年前由中原传入惠安”的说法。

林禄何许人也?陵园为何有1600多年前的石刻?他与惠安石雕又有何关系?后来惠安石雕又是如何发展的?
经过相关学者多番考证,结合诸多林氏族谱及各类历史文献,终于得出了相关结论:

林禄最早将石雕技术从中原带到晋安郡,是惠安石雕的奠基人。

晋安郡,即为今日之福建。东晋时期福建尚未统一,主要辖地为福建东部和南部,包括现在的福州、莆田、泉州的大部分地区。

据《中华林氏人文史纲》记载,林禄出生于西晋泰始元年,晋惠帝(公元290年)之时,林禄时任太子太傅(太子的老师)。司马睿建立东晋几年后,晋室王弱臣强、祸乱内兴,未能平定王敦之乱,忧愤成疾,临终前令林禄率领林、黄、陈、郑、詹、邱、何、胡等八族衣冠卿相入闽拓疆避难。公元325年,林禄率八族衣冠相入闽,史称“衣冠南渡,八姓入闽”。

林禄驻守晋安郡,迁家居晋安,繁衍生息,是最早开闽的朝廷主政官员。其卒后葬于惠安涂岭九龙岗,林禄陵园石刻有着简单古朴的中原北派雕刻风格,为惠安石雕何时由中原传入惠安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。《中国志》则记载了晋朝此次迁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潮。

1.png
晋安郡王林禄陵《中国志》记载的北人南迁

唐末,“开闽三王”统一福建,闽将张悃(“灵安尊王”)调戍惠安青山,惠安石雕得到进一步发展。

光启元年(公元885年),王潮、王审邽、王审知三兄弟于河南光州固始县率领农民起义军入闽,统一福建。梁开平三年(909),梁太祖封王审知为闽王,“闽”正式建立。《十国春秋》记载了王审知发展农工、兴教办学、通商贸易的功绩,为当时福建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,其中发展农工包括种植茶树、石木雕刻等。光启三年(公元887年),张悃生于闽,其父系王潮军队偏将,随王绪军南下入闽。后梁乾化二年(公元912年),张悃作为闽将,调戍惠安青山(即地方军队统帅),卒后葬于螺阳之山,后设置惠安县衙,迁至山霞青山。其因抵御海寇有功,殁后乡人"庙而祀之",景炎元年(1276)被朝廷封为“灵安尊王”。至今,青山宫仍是惠安普罗大众的重要祭祀场所,且随着华侨传播至马来西亚等地,在东南亚有着较广泛的影响力。

 张悃调戍惠安青山期间,治理有方,为惠安一带创造了特有的太平盛景,其军队后人驻居青山一带,数者从事雕刻行业,惠安石雕得到进一步发展,之后作品广泛用于宗教庙宇等建筑。唐宋时期的惠安石雕虽然保留着中原北派简单古朴的风格,但已经融汇吸取闽越文化,并且留下了众多不朽的传承之作,如泉州开元寺东西石塔(距今1300年)、洛阳古石桥(距今约1200年)等,皆为福建名胜古迹。

因此,在部分文献中记载,中原雕刻技艺传入惠安是源于“青山王”张悃,林禄时期则因年代久远且当时的工匠未能留下传承之作而不为人知。


3.jpeg

(泉州东西塔)


4.png

(洛阳古石桥)

特别值得一提的,便是泉州开元寺东西塔的佛像雕刻。雕刻技艺的传承发展与宗教文化的弘扬传播密切相关。宗教的“不朽”主题与石雕的特质完美融合,因此大多宗教建筑与佛像均大量使用石材、石雕,而佛教的传播与大兴土木的需求又进一步促进了石雕技艺的发展。泉州自古为中国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起点,东西方文化于此交融,作为海外传入的佛教也在此大为兴盛,被朱熹称为“此地古称佛国,满街都是圣人”。

开元寺正是泉州最具历史与影响力的庙宇,其中东西二塔更是广为人知。东西塔始建于唐初垂拱(公元686年),初建时为木塔,之后易木为砖,至南宋之时易砖为石,至今已传承千年。而今,石塔历经千年风雨,塔上的石雕依然清晰可辨,厚重沧桑。

东西塔上浮雕.jpeg东西塔上的的浮雕

明清时期则是惠安石雕承上启下,融合地方文化和特色,发展出独特技艺与韵味,最终成为南派石雕代表的时期

明朝时,惠安考上进士在朝廷为官的人较多,各种牌坊、墓区的石雕产品更多。兴建于明初的崇武古城是用石头砌就的石城,这类遗物有张岳墓的将军、马、虎、羊,崇武城隍庙的石狮等等,这些都标志了当时较高的石雕工艺水平。但明代的崇武古城一度被毁,现有的崇武古城为清代时期重修建立。

清代是惠安石雕大发展的时期,艺术风格趋向精雕细琢,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,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风格。例如崇武古城的石雕已经呈现出南派雕艺特有的细腻、多层镂空等式样的结构,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,更显得栩栩如生。

崇武古城.jpeg(崇武古城)

崇武古城石雕.jpg
(崇武古城下的雕刻)

近代及现代是惠安石雕推陈出新,蓬勃发展,并引领世界石雕的时代。

解放以后,惠安石雕工艺获得了新的发展。20世纪60年代的集美鳌园建设,北京人民大会堂建设,80年代毛主席纪念堂、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、南京雨花台纪念馆、湄洲岛妈祖雕像、厦门郑成功雕像都大量地倾注了惠安石雕艺人的心血,并且称为“地标”式的建筑与雕刻。其中,集美鳌园可谓是传统南派雕刻的集大成之作。

集美鳌园位于厦门市集美学村,分为门廊、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陵园三大部分,是陈嘉庚先生花费十年时间亲自设计、督建而成。全园共有石雕八百余件,大多以历史事件为主题,囊括中国的人文历史、政治经济、文化教育等内容,创造了一座神奇的博物大观,被号称为“石雕的百科全书”,其中不乏雕刻名家蒋丙丁、李走生、王清金等大师的作品。雕刻之中人物千姿百态,形象生动,喜、怒、哀、乐的各种表情跃然“石”上,漫卷的红旗,薄如纸片,高举的干戈,细如笔箸,可谓是巧夺天工,人间奇迹。


鳌园.jpeg(鳌园一角)

改革开放后,惠安石雕又逐步注入了强烈的现代艺术新观念、新标准、新创意、新视点。雕刻工具的不断革新带来了整个行业效率的大幅提升,传统的雕刻工艺也不断提升,同时融入现代化的美学因素,让惠安石雕又站上了新的台阶。仅2000年以后,惠安石雕便获得了多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荣誉:


1、2003年,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惠安县“中国石雕之都”称号。

2、2006年,经国务院批准,惠安石雕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3、2013年,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惠安县“中国雕刻艺术传承基地”。

4、2015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惠安县“世界石雕之都”的称号。这也是世界上唯一的“世界石雕之都”。

5、2017年,中华文化促进会授予惠安县“中国佛教艺术产业基地”。


而另一方面,惠安石雕艺术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、现代雕刻家、艺术家重新演绎而发展到新高度的同时,产业本身也开始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阵痛。健康环保的生产要求、艺术传承的人才断代、营销模式的创新改变都在困扰着这个传承千年的产业。惠安石雕产业的前世今生光芒璀璨,历久弥新,而石雕产业的将来又将何去何从,请见中民石材后续文章探讨。



© 版权所有 中民石材产业集团—临矿产业践行者 平台产业践行者 产融科技引领者    闽ICP备18021209号-1BOB电子|首页(中国)有限公司法律声明网站地图